AG真人国际欢欢喜喜过大年 老艺术家忆年节话新春
发布时间:2024-03-03 00:15:26

  AG真人国际官方网站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沙景昌一直活跃在话剧和影视表演一线,曾参演多部影视作品,如《情满四合院》《沙场点兵》《杀虎口》《远方的山楂树》《黄河浪》《传奇情仇》等。从事文艺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沙景昌没少参加春节期间的演出活动,用他的话说就是“逢节必演,节节不落”。

  春节是文艺工作者最忙碌的时段之一。沙景昌说,忙演出,越忙感觉年味越浓。回忆起文化生活,沙景昌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的春节。他说:“我们中央实验话剧院(后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组成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刘树纲根据美国拳王的故事改编的话剧《灵与肉》,我在剧中饰演拳王却利。当时室外天寒地冻,我需要在舞台上光着膀子和对手拳来拳往、挥汗如雨,再现拳击场上善与恶、强与弱的较量场面。”

  当时经济条件有限,难以获取足够的肉蛋食物维持体力,每场演出过半,沙景昌都要靠团里发给主要演员的几块巧克力补充体力。“整场演出连打拳带大声说台词,两个多小时的体能消耗,我感觉筋疲力尽。但每当听到正义的呼声随着剧情从台下观众中爆发出来,我们台上的演员就深受鼓舞,更加卖力,将剧情和节日气氛推向高点。”沙景昌说,“作为演员,能听到观众下意识地呼应、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剧情中来的声音,很欣慰,很满足!演出结束,公交末班车都没有了,演员在寒风中蹬40分钟自行车回家,可一路上还是很兴奋。”

  聊起年味,沙景昌说,过去包饺子、嗑瓜子和花生、吃大冻柿子、放鞭炮,朴素简单,到如今,过年形式多样、热闹有趣。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年味始终未变,那就是在春节演出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荣耀和快乐。

  退休后沙景昌依然忙碌在演出活动中,他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演出形式和内容。2022年,他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诗意中国春晚》中表演了诗朗诵《今夜星光灿烂》《红船》,受到观众认可。在其他的演出中,他朗诵的《邓稼先的故事》《致敬可爱的人》《念黄河》《祖国是什么》等作品同样受到欢迎。“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大众对充满正能量、鼓舞人心、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的喜爱。”沙景昌说。

  几十年来积累的深厚演出经验,让沙景昌能捕捉到当下观众对文艺演出的需求。他了解到,近年来大众对戏曲多了一些偏爱。“文艺工作者就是要不断满足观众的需求,尝试拓宽自己的技能,为不同爱好的观众服务。”为此,沙景昌受邀参加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的春晚节目,演出样板戏《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唱段《军民鱼水情》。

  沙景昌说:“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为观众奉上丰富的文艺节目是文艺工作者的本职,而为传承艺术瑰宝、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力AG真人国际,是演员毕生的职责。”

  春节前,国家一级编导、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歌舞团原团长甘露一直在福建、贵州、湖北等地忙碌,做评委、讲授编导创作课……退休后,她积极投身各地文艺演出和群众文化工作。临近春节,她回到北京过年。

  甘露曾担任多台重要晚会的总导演,习惯了高强度和快节奏的工作。“特别是逢年过节,要参加春节晚会等活动,排练到半夜是常有的事,春节期间一般都无法和家人团聚。”说起这些,甘露并未感到辛苦,言语中流露出的是自豪。“通过演出为群众带去欢乐,是刻在文艺工作者骨子里的一种责任。尤其是看到作品被完美呈现的时候,心里就特别幸福。”甘露说。

  谈及印象深刻的故事,甘露回忆,2006年春节前,她去美国耶鲁大学演出,当时演出一票难求。很多外国朋友慕名而来,剧场的过道和台阶上坐满了热情的观众。在一个器乐演奏的节目中,线路突然出现问题,音响失声。“当时正好在演奏《茉莉花》,演员很镇定,没有慌乱,而是继续演奏,原本有些尴尬的现场气氛瞬间改变。观众跟着旋律唱了起来,台上台下互动着,那场面令人激动又振奋。”就这样,演出中的小事故反转成一个亮点。

  有一次,甘露随团去非洲表演。为了让《红绸舞》更加丰富活泼,作为总导演的甘露把红绸变成了兼有红黄绿三色的彩绸,融入了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演出后,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握着甘露的手,激动万分,因为彩绸的颜色就是他们国家国旗的颜色,这个创意打动了他。这让甘露感触颇深: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担负起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这一重要使命,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这次演出给了我很多启发,在之后的出国演出中,我会更多考虑将对方的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以此拉近距离、加深感情。”

  退休后,甘露依然活跃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加入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老年艺术团,走进乡村、养老院等地进行演出。今年春节前,她随团到杭州的一个养老院慰问演出,向住在那里的老科学家、研究人员问候新春。“他们非常喜欢,演出结束后依依不舍,很多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甘露说,“做这件事情太有意义了,也体现出老年艺术团的价值。”

  甘露说,几十年的演艺生涯让她明白,文艺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晚上9点,已经80岁的中国煤矿文工团原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演播家瞿弦和的工作才告一段落,回到家中休息。

  瞿弦和用沉稳厚重的嗓音,诵出一首首诗篇,陪伴了几代观众的成长。今年春节,他坚持前往各地参加演出,一如既往地深入矿区,用精彩的表演为矿工朋友送去欢乐与祝福。

  对瞿弦和而言,“煤矿”是与自己艺术人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键词。回顾往昔,担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期间,每逢春节他都会带领团员走进基层,为在一线奋斗的矿工送去祝福。在许多美好、难忘的记忆中,都有着矿工们的身影。

  瞿弦和回忆说,1985年农历大年初五,他带领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来到隶属于北京矿务局的王平村矿,用一出话剧《特别记者》为矿工们献上春节慰问演出。那时,矿区的剧场设施老旧且紧挨火车站,只要火车经过,舞台就摇摇晃晃。舞台两侧没有休息室和卫生间,演出间隙,演员只能在后台找地方更换服装。“看守剧场的老先生考虑到天气和隐私问题,就腾出自己在二楼的房间让女演员更换戏服、梳洗打理,无微不至地做起后勤工作。”老先生的举动让瞿弦和与同事深受感动。即便条件有限,矿区的每一位职工都尽可能地为演员营造便利、舒适的演出环境;文工团团员也抖擞精神,更加尽力地完成表演。

  “想了解煤矿工人的生产生活、体会煤矿工人的思想精神,想更好地用艺术为他们服务,就必须换上矿工服,到矿场里走一趟。”瞿弦和说,当时,煤矿文工团规定演员要在春节期间到矿区和矿工一起包饺子,并举办慰问演出,让在基层体验生活的经历成为培养文艺工作者的教材。

  令瞿弦和记忆犹新的还有1991年的春节慰问演出。那时,他与中国煤矿文工团歌舞团、话剧团成员在农历大年初一到北京大台煤矿慰问演出,团里的许多明星演员参加了这次活动。还没走进矿场,他就看到工人热情地欢迎他们到来,队伍绵延几里长。换上矿工服,下到矿井中,幽深的大巷变身临时舞台,大家与矿工同唱一首歌、共念一首诗,没有演员和观众的隔阂。“我们都是在长期的演出中被人民培养起来的,通过不断地到基层演出,又把学到的东西再献给人民,这是文艺工作者永恒的道路。”瞿弦和说。

  深入基层、走进矿区演出的经历贯穿了瞿弦和的艺术生涯,即便退休后无法再下到矿井中,他也依旧坚持每年春节走进矿区慰问。今年,瞿弦和去了准格尔煤矿,还回到煤矿文工团的诞生地鸡西矿区演出AG真人国际。“我始终把自己当作煤矿工人的一员,与煤矿工人在一起,这份心情永远不会改变。只要还能发挥余热,用自己的本领为广大群众服务,我愿意在舞台上演一辈子。”瞿弦和说。

  春节期间,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青家里格外热闹。“今年春节家里边来的人比较多,作为家中的老大,弟弟妹妹和晚辈们都来我家里过节。”新年最重要的是相聚,在杨青眼中,一场相聚释放的是亲人间长久的惦念。

  从小喜爱文艺的杨青,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后与中央实验话剧院组成中国国家话剧院)工作,在戏剧舞台上绽放光彩,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等重要奖项。杨青还在影视剧中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从电视剧《渴望》中的“徐月娟”到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太后”,打动了无数观众。

  杨青是地道的北京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她印象中,小时候的春节幸福甜美,承载着迫切的期待。她说:“小的时候盼着过年AG真人国际,觉得时间过得好慢。现在,我觉得这一年太快了,也不知道是时间变快了,还是因为事情太多了。”

  那时,杨青从腊八就开始“红着心”等待大年三十,等待大年初一拜年……老北京人过年有丰富的年俗,腊八就开始准备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杨青回忆说:“我们小的时候,小姑娘会买绒花,过年的时候戴在头上,还会穿新衣服和新鞋。”大人则忙着蒸馒头、蒸豆包、蒸枣糕、炖肉、炖鸡、炖鱼等。

  过去物质不丰富,过年就显得格外重要、香甜。杨青说:“那个时候,家里住的房子不像现在这么大,一家人在那么小的空间里边,总觉得暖暖的、其乐无穷。大人会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吃着平时吃不到的花生、瓜子、水果糖,屋子里充满了过年的味道。”

  春节期间,杨青有时也会因在外地拍戏,无法与亲人团聚。有一年,在拍摄电视剧《二胎时代》时,杨青在剧组度过了春节。大年三十,在酒店餐厅里,杨青和面、擀皮、调馅,与大家一起包饺子,在饺子里悄悄放进花生米和糖,作为幸运的标志。来自天南海北的演员欢聚到零点左右,共同分享新春的喜悦。“那一年的春节和在家里边完全不一样,全靠大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把大家的情绪烘托起来。”杨青说。

  从中国国家话剧院退休后,杨青的日子依然充实。她参演话剧,参加公益活动,近年成为影视剧里的“母亲”专业户。新的一年,杨青期待有适合自己的角色。作为老戏骨,她也甘当“绿叶”,希望和年轻演员一起,呈现给观众更多好戏。

  说起过年的故事,今年77岁的中国歌剧舞剧院退休干部、表演艺术家姬麒麟如数家珍。在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每逢春节,他都积极参与各大演出,为人民群众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欢乐,展现文艺工作者的风采。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了一台群英荟萃的歌舞晚会,集结了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舞剧表演艺术家赵青等,以中央慰问团的名义赴内蒙古进行春节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近一个月的演出,我们从呼和浩特演到包头,再演到二连浩特,虽然天寒地冻,但艺术家都倾情演绎,展现出最好的演出状态。”当时,姬麒麟与赵青表演的舞剧《梁祝》作为压轴节目,一上演便打动了现场观众,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姬麒麟说,虽然当时演出条件艰苦,但所到之地得到了“最高礼遇”,艺术家与人民群众双向奔赴。“曾为周恩来总理服务过的一位老大姐,听说我爱喝奶茶,每天吃完早餐都为我备好两暖壶奶茶,让我带回住所。我深受感动。”姬麒麟说。

  有一年春节前夕,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赵青、姬麒麟双人舞晚会赴天津公演。公演地点是一个新修建的剧场,因尚未吊顶,暖气全被屋顶吸走了。由于天气寒冷,姬麒麟在上场前身体怎么活动也舒展不开,肌肉、关节处于紧绷状态。“运动型演员在正式工作前活动不开肢体是有风险的。”果不其然,上台表演第一个节目时,他的腰就扭伤了。

  “那台晚会包含7个舞剧片段和舞蹈节目,为了不影响演出,我咬牙坚持完成了第一个节目。”姬麒麟说,为了不让观众在大冬天败兴而归,他打了3针封闭,用绑带紧紧缠住腰部,演完了其余的6个节目。演出结束后,同志们用担架将他抬上火车送回了北京。“后来渐渐地,我告别了热爱的舞台,转战影视艺术。”从艺60余年,他横跨京剧、舞剧、线个行当,成为多面手。

  “我在文艺界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的夫人张百灵给予我的莫大支持。”1984年央视春晚现场,在由我国台湾主持人黄阿原主持的现场观众互动游戏《母子连心》中,三对母子比赛包饺子。“我儿子姬晨牧和我夫人参与其中,这成了我们家宝贵的春晚记忆。”姬麒麟说。

  今年除夕,姬麒麟与家人一起观看了央视春晚。“现在的演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演出形式多样化。虽然没有机会亲临现场,但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高水准的、花样繁多的各式表演,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享受。”姬麒麟由衷地说,“感谢倾情献艺的同仁和幕后英雄,向他们致敬!”

  “我收到了三个珍贵的礼物。”今年春节,对于中国交响乐团(原中央乐团)退休女中音歌唱家李克来说很特别。

  “奶奶,我考了全年级第4名!”听着电话那头脆生生的笑声,李克不由得红了眼眶。谁能想到,这个名叫梁婧慧的13岁孩子刚刚经历了一场与白血病的殊死搏斗,而陪伴小婧慧战胜病魔的正是李克和女儿李舒曼。

  梁婧慧来自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静乐县鹅城镇卫生院职工,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几次化疗让这个家庭负债累累,病床上的梁婧慧越来越虚弱。李克一次又一次慷慨解囊、奔走疾呼,为梁婧慧筹措医药费。李舒曼更是三年如一日,把近半数工资每月定时打到梁婧慧的医疗账户上。

  在这对艺术家母女的守护下,梁婧慧不仅康复了,还在去年9月重回课堂。梁婧慧说:“我会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不辜负李姑姑和李奶奶。”

  从1995年起,原文化部对静乐县展开多种形式的帮扶,李克就参与其中。她为静乐组织了6支合唱团,每年有近一半时间在静乐公益支教,出资设立了静乐文化基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年来,李克把爱心和艺术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另一个年轻人李彦韵,在去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大学4年,她的学杂费用都由李克资助。“李奶奶就是我心中的一束光。”李彦韵说,“是李奶奶让我看到了更广博的世界,让我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谈起未来,李彦韵说,她想回老家忻州当一名人民教师,并且已经通过了相关资格考试。“我想像李奶奶一样照亮更多的人。”她说。

  大年初一一大早,李克还收到了俄罗斯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博士杜鑫的拜年短信:“李老师,我在这里一切都好,请您放心。”一直以来,为了帮助杜鑫实现学业梦想,李克和李舒曼耐心辅导,尽可能地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只要北京有好的音乐会,李克就买好票,“包吃包住”,让杜鑫近距离观摩。走出县城,登上国际舞台,作为李克为静乐合唱团培养出的第一个博士,杜鑫成为团员的榜样。

  “我始终坚信,艺术有直击人心的魅力、改变人生的魔力。”李克说,“看到孩子们成长,我就无比幸福。”

  1978年,佟凡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后与中央实验话剧院组成中国国家话剧院),从事话剧演出。从那时起,几乎每年春节,佟凡都在舞台上度过。“当时很多观众是远道而来、连夜买票来看演出的,我们一再加场,同时还要保持演出水准,就是为了对得起观众的支持和期待。所以,那几年春节对我和同事来说,都是一场场硬仗。”

  上世纪80年代,被很多人看作话剧艺术井喷式发展的“黄金年代”。佟凡担任主演的《泥人常》《迟开的花朵》《红鼻子》《蒙塞拉》等作品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佳作,也是剧迷阖家团圆的必备节目,一票难求。后来,随着电视、电影等行业的发展,话剧市场受到强烈冲击。“当时最惨淡的一场演出,台下一共只有7个观众。”那一年也是佟凡入行后第一次没有在舞台上陪伴观众过年。

  “现在,话剧市场复苏,重新扮靓新春舞台。小剧场、沉浸式演出等丰富的形式如雨后春笋,演员回到剧场,青年观众也热情地拥抱话剧,我觉得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儿。”比起“艺术家”,佟凡更喜欢“文艺工作者”这个称谓。“作为演员就是要心里有观众。前辈教导我们,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这绝不是什么大话,而是职业和事业赋予我们的责任。”佟凡说。

  佟凡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上世纪90年代起,原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等活动中,佟凡常担任主持,一干就是十几年。无论是大小舞台,佟凡都十分珍视。他跟随文艺队伍走基层、做公益,顶着寒风把文艺活动送到广阔的乡土中去,送到村民身边。佟凡用“奉献”形容一年年的坚守。“台下观众的欢笑就是最大的回报。”他说。

  今年春节,佟凡又一次通过2024诗意中国·春节诗歌晚会等节目和一场场基层演出陪伴观众过年。“文艺能助力乡村建设,推动社会发展,提振人民精神,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使命。走到人民中去,才能让我们更了解人民需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而吸收更多养分,丰富自己的艺术。”佟凡说。

  77岁的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是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第二代“喜儿”的扮演者,还曾在京剧电影《龙江颂》中饰演女主角“阿莲”。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热闹氛围中,但凡登台演出,经典民歌《南泥湾》都是李元华的必唱曲目。在她眼中,《南泥湾》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不要忘记这些久唱不衰的老民歌,今天的好日子都是自食其力、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的体现和诠释。无论哪行哪业的人,都需要这种精神的传承。”李元华说。

  李元华闲不住,龙年春节前后相继跑了很多地方。“一边走一边服务基层,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养生方式,而且心情很愉悦。”李元华告诉记者,“深入基层后,我发现老百姓的生活有很大改变,村村寨寨衣食无忧,同时,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作为一辈子搞精神产品的人,我觉得很欣慰,要努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为王铁成、李元华、李克、王慧中4位老艺术家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李元华实现了入党夙愿。

  “作为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我的艺术和生活经历就像是中国这些年的变化。”李元华说,“我很欣慰地看到今天的发展,看到欣欣向荣的好气象。同时,看到一些问题后,我会思考自己该做点什么。虽然年纪大了,还是希望自己不仅用歌声为社会服务,也用思想和热情去温暖需要帮助的人。”

  这几年,李元华积极参加文化和旅游部老艺术家文化志愿服务工程,不遗余力地普及推广歌剧艺术,获得了“最美志愿者”殊荣。今年春节前夕,在广东省湛江市南庆村的村宴上,李元华看到村里1500个人的宴会秩序井然,惊讶于“和美乡村”无处不在的浓浓年味和乡里乡亲的质朴情感。在靠近海边的村农贸市场,放在案板上的鱼“啪啪”跳得老高,她的心仿佛也跟着跳得很高。无论是乡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还是村民串门、拜年,欢声笑语不绝的热闹氛围,都深深地感染了李元华。她建议当地的企业家打造“山里人家”艺术殿堂,服务乡村群众,用多元的艺术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李元华始终跟随时代的脚步辛勤创作。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成立100周年等重大节点,她均策划导演了大型文艺晚会。她说:“我还在不断学习,释放余热。精神健康了,才有身体健康;身体老了,思想不能老。只有在不断的追求中,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总在前行的人永远不会老。”

  69岁的男高音歌唱家刘君侠曾两次获央视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多次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担任主唱。经刘君侠首唱的《大黄河》《共和国之恋》等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在他看来,如今春节的文艺演出越来越多姿多彩,表演形式更贴近生活,展现出文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1991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我演唱了歌曲《大黄河》,那个年代的舞台声光电技术和录音水平跟现在没法比。”刘君侠说,老百姓欣赏水平的提升,也倒逼着演职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加大了通俗歌曲和民族歌曲的比重,更接地气了。

  早年,矿工出身的刘君侠经常深入基层,为煤矿职工及家属演唱,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性活动。如今,他每年都参加文化和旅游部老艺术家文化志愿服务工程,深入机关单位、大学、社区、养老院等进行慰问演出。在基层养老院,刘君侠与很多艺术家一起,给老人过生日。《艺术家的奉献》是每场活动必唱的曲目,这首歌既是活动主题曲,也是老艺术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艺术来源于基层。在深入基层演出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老百姓需要什么。他们很渴望艺术家到基层演出,因为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会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和文化修养。”

  1月22日,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老干部迎春团拜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一系列精彩节目中,刘君侠与男高音歌唱家黄越峰、女中音歌唱家李克、女中音歌唱家王红演唱的《艺术家的奉献》压轴登场。“迎春团拜会14点开始,9点我们就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找了一个角落排练。那天特别冷,大厅里没有暖气,虽然辛苦,但我们在排练时格外投入和认真,大家都感到参加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刘君侠说。

  刘君侠正在把“民歌洋唱”的方法应用到演出实践中。“所谓民歌洋唱,就是用美声唱法去演绎我们民族的东西。通过不断实践,演出呈现效果非常好。艺无止境,我要与时俱进,唱到老,学到老。曲目、唱法、选材,都要不断探索和精心打造。”刘君侠说。